“中国伞王”毕六福: 撑起中国桐油纸伞的一片天|泸州油纸伞

2020-08-20

来源:成都日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现代社会里,提起油纸伞,大部分朋友或许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亦或者眼前会浮现烟柳画桥、断桥相会、长亭相送等画面,总之已然成为一种记忆。


11月23日,在紫荆广场举行的“民生欢乐颂”·成都市“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中,记者见到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誉为“中国伞王”的毕六福先生。毕家祖辈做油纸伞,他是第六代传人。

泸州分水油纸伞


兴趣成就他做伞事业


“别看我现在做伞小有名气,其实当年我父亲并不希望我继承这门手艺。”谈起学做油纸伞,毕六福说是兴趣成就了他。毕六福说,他家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做伞,属于最传统的中国桐油纸伞。糊桐油的时候满身都是脏兮兮的,与榨油的没有两样,“父亲觉得干这个活太脏了,不体面,不愿意让我学做伞。”


“兴趣是好老师。”看着家里的长辈天天在做伞,耳闻目染,毕六福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做伞,甚至为之着迷。毕六福回忆,自己六岁时便开始帮父母穿线、上油。看到儿子有事无事总喜欢前来帮忙,毕竟“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父亲终于答应传授他这门手艺。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毕六福比其他师兄弟更刻苦更努力,十五六岁时,他基本上掌握了整套做伞的技术。


1980年23岁的毕六福进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伞厂工作,由于从小学习手艺,进厂就担任车间主任,1995年就任厂长。如今,毕六福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伞业有限公司,继续致力于油纸伞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油纸伞的传承和发展。


做桐油油纸伞的守望者


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伞业公司,但是毕六福还是不忘初衷,坚持着传统手工做伞。毕六福介绍,做一把油纸伞,从开料到制作完毕,需要经历采竹子、搭骨架、做伞边、糊伞面、绘花纹、上桐油等等近百道工序,并且还得使用上百道工具钻孔、换杆子,穿线,指导收伞烘烤定型。“一把上好的油纸伞一般没有半个月的功夫是完不成的。”毕六福说,即使简省至少也要96道工序才能完成。不说别的,就说上桐油,从入手上油到收手抹油,没有几年的手艺,不可能把油均匀地涂抹在伞面上,更不说要做到手腕的力道收放自如,“抹油的均匀平整决定着一把伞使用寿命的长短。


毕六福的伞厂一年要生产七八万把桐油纸伞,除了美观之外,客人更看重其晴雨皆宜、经久耐用。销量带动生产力,毕六福的油纸伞厂解决当地百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在他眼里,做油纸伞是一门传统手工文化,学习的人越多越好,“只要大家愿意学习,我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


泸州油纸伞


做伞和做人一样 认真踏实


“做伞和做人一样,认真、踏实,才能撑起头上一片天。”一把油纸伞承载着中国的千年文化传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用心做出来的伞才算得上一把好伞。毕六福说“伞”是中国象形文字的杰出代表,字形像一把撑开的油纸伞,简洁而美观。“油纸”谐音“有子”,寄托着中国人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理念;而伞的繁体字“傘”,五个“人”字寓意五子登科;竹做的伞柄象征节节高升;圆形的伞面则象征团圆平安。


“伞的寓意美好,我更应该发扬这一份美。”毕六福认为,古老的技艺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为了拓展市场,他不仅在伞面图案、纸伞尺寸等方面都做了创新,还将销售平台拓展到网上,如今毕六福的油纸伞不仅走出了泸州,闻名全国,更飞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受到众多外国友人的青睐。


除了日常一般大小的伞外,毕六福做的最小的伞,直径仅有10余厘米。而他做的大伞最大一把的直径16.2米。据说,一位广西老板曾出价33万,他都没有舍得出手。他说,那是他和7名工人,历时16个月才完成的,那是大家的心血,再多的钱都舍不得。


从艺近50年,毕六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法定传承人,这一路走来,获得过多少殊荣,他已经记不清楚,他唯一能记住的就是父亲当年同意教他做伞时说的那句话,“规规矩矩做伞,踏踏实实做人,做好伞,走正道,做好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