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定制油纸伞

2020-04-08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相传鲁班的妻子云氏是发明伞的人,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年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于是她试将竹子劈成细条,并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建筑中的“亭子”,此物收拢如棍,张开似盖。这即是伞的雏形, 最初多以羽毛、丝绸为原料,价格昂贵,一般劳动人民大多没有购买能力,自从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以后,便出现了通过在伞纸上刷桐油防水的油纸伞,许多文人雅士为遣情怀也会在上油前的伞面上题诗作画,因此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油纸伞的出现。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佳。” 最早泸州油纸伞在清代曾为“贡伞”,直到清中后期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


油纸伞.jpg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泸州分水伞厂在泸州境内共有大小分厂100多家,从业人员过万,遍布泸州整个地区,年产纸伞2000万把。伞厂老人骄傲地说,当年可以说全国红伞三把中就有两把是分水纸伞。70年代,现代的尼龙伞、钢架伞由于方便便宜逐渐占据市场,泸州油纸伞开始衰败,伞厂也开始解散,从事油纸伞生产的匠人越来越少。直到“非遗”申报成功,油纸伞又有了传承和发展的机遇,迎来了春天。


分水油纸伞.jpg



泸州分水油纸伞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天气和霜冻之后接近机械化生产市场的经济浪潮。传统手工艺品在继承和保护过程中经历了风霜,常熟配水纸伞的继承和发展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反映了产品的价值,符合使用要求。它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